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按语:过去十多年,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调整,经历了“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”、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、“强大国内市场”、“畅通国民经济循环”等思考与探索。最终在新形势下,双循环的新发展思路更加明确、清晰起来。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公报提出,“构建新发展格局……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。”
 
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供求互动出发,同时又超出了简单的供求关系,扩展到了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各个环节。从此意义上而言,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与供给侧改革有继承的关系,同时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扩展和更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。
 
如何构建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?多个视角的讨论已经比较充分,例如从时间的视角上来看,双循环的发展思路从持久战的视角出发,将贯穿于十四五规划之中,甚至更长的一段时期。
 
从空间的角度来看,国际大循环快速扩展时期对应于沿海经济发展战略,则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,从增量上来看,中西部地区和广大经济腹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。2020年5月18日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》,提出了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,其所覆盖的地区,除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外,还包括了长江经济带发展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。
 
另外,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、市场主体的活力等等视角来看,很多环节也存在体制性、结构性问题,甚至成为经济畅通循环当中的堵点。不过上述各个视角的讨论比较充分,笔者主要从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的循环视角来进行阐述。
 
一、从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的畅通来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
 
2020年5月14日,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“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”,并从供给、需求两端强调了构建双循环的抓手,即一方面“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,一方面要“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”。可见,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强调的畅通、循环,不仅是国内、国际之间的关系,而且也强调打通供给、需求两端的畅通循环。2020年8月24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,“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,形成需求牵引供给、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”。因此,供给、需求视角是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切入点。
 
但是,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,其实现路径对供给、需求视角又有显著的超越。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政协委员时指出,“着力打通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各个环节,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”。之后在2020年8月24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再次指出“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,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,使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,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”。可见,为了使供给、需求两端实现适配、畅通、循环,我们需要将视角从供给、需求两端本身,扩展到“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”四个重要环节。
 
过去20多年来,当经济政策提到扩大消费,往往都是对应于需求刺激、宏观调控政策。但是长期以来,我国的消费需求实际上在更大程度上是受到约束、被抑制了。这些抑制因素有:供给不匹配、分配不平衡、流通有阻滞。这些因素累加起来,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以下诸多结构性挑战:对国际循环依赖度过高,国内产能过剩、重复建设,企业投资回报率下降、杠杆率趋高,金融系统服务实体经济难度大等等问题。因此,从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四个环节的视角来推动构建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 
二、在生产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,提升产业链水平
 
在近期中央有关双循环的论述中,产业链、科技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。要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,必须依靠创新驱动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但科技发展也首先需要创新的土壤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,我国的科技进步、创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。但是当前的国内、国际挑战之下,创新体系的短板仍然十分突出。从基础研究,到工程化,再到现实应用的创新机制不顺畅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割裂。科研活动的管理体系、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亟待理顺。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,有法不依、执法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。
 
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,保护知识产权绝不仅仅是融入国际规则的需要,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、产业升级、在国际竞争中获取主动性的迫切要求。同时,保护知识产权,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,也要落实形成司法体系的合力,并且在社会舆论、民众意识中形成共识。在2020年4月9日颁布的《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》当中,也从劳动力市场、技术要素市场、要素价格改革、要素市场运行机制等角度,对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出了诸多具体的政策方向。
 
三、在分配环节,注重效率与公平相统一,推动完善三次分配
 
过往的国民经济循环中,分配环节的问题比较突出,甚至在供求两者之间转化起到了阻滞作用。要在分配环节打通国民经济循环,就要对三次分配的体制、机制问题进行梳理。
 
初次分配环节同时关注效率与公平,其具体做法蕴含于要素市场改革之中。2020年4月9日出台的《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意见》,体现了两个视角理顺初次分配。其一,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的社会性流动渠道,深化户籍制度改革,推动超大、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,探索推动在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。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,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、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。营造公平就业环境,依法纠正身份、性别等就业歧视现象,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。加强就业援助,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。
 
2020年5月18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颁发的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特别指出,要坚持多劳多得,着重保护劳动所得,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,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,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,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。
 
再分配、三次分配则更侧重于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。该《意见》的第6点专门指出,要“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,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”。并强调,“优化收入分配格局,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,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”。具体包括:健全以税收、社会保障、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。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,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。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,缩小收入分配差距,扩大中等收入群体。在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,《意见》也有详细的专门阐述,覆盖了民生领域的养老、医疗、失业、住房等问题。
 
四、在流通环节,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,实现要素、商品的自由流通
 
《意见》从要素、商品流通两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。在商品市场上,深化流通体制改革,加强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,发展“互联网+流通”,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。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,探索建立集体诉讼制度。在要素市场方面,一方面,通过对垄断部门进行改革,疏通要素流通的阻滞因素,例如推进油气管网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,适时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,健全竞争性油气流通市场。深化铁路行业改革,促进铁路运输业务市场主体多元化和适度竞争。另一方面,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,具体包括: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;深化户籍制度改革、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;加强资本市场建设,完善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制度,提高上市公司质量,强化投资者保护等等措施。
 
总体上,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在时间、空间两个维度都有深刻的含义。从时间角度来看,1980年中后期提出的国际大循环及对应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,其酝酿过程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经历了近10年,并伴随着后来中国经济20多年的持续、快速成长,取得了巨大的成绩。从空间维度来看,中国经济一度形成了两头在外、参与国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,深度融入到了全球化的进程当中。
 
当前,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,其酝酿过程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开始启动,经历了“立足扩大内需”、“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”、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、“强大国内市场”,以及“畅通国民经济循环”等阶段。最终,在2020年以来国际、国内新形势的变化下,双循环的新发展思路更加明确、清晰起来。
 
此外,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供给、需求两端的互动出发,但又超出了供给和需求,并贯穿于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各个环节。从此意义上而言,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与供给侧改革有继承的关系,同时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扩展和更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。
 
文章来源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,作者世经政所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徐奇渊

徐奇渊

94篇文章 20天前更新

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