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大概9年前,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来访。其间他抛出了一个观点,大概意思是,语言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之一。日元国际化,吃亏就吃亏在语言上了。

他说得还真有一番道理。全世界只有伦敦、纽约,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,都属于英语国家。第二梯队当中的香港、新加坡,也都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。而国际金融中心第一、第二集团的5个城市当中,东京的英语环境最为逊色。

关于日本人的英语水平有很多段子。1968年,日本经济总量超过德国之后,日本人在国际舞台上逐渐活跃起来。但是在很多场合下,由于语言障碍再加上性格的拘谨,日本人的表现常常被人称为3S(smile, silence, sleep,微笑、沉默、睡觉,话又说回来,有时候这个3S也适用于中国人)。

日本英语发音方面的一个大问题,就是L和R不分。早坂隆先生在《可笑的日本人》当中自嘲式地讲过一个段子:一个美国人问身边的日本人,你们的最后一次选举是什么时候(What’s the time of your last election?)这个日本人回答道:今天早上!

在历史上,日本对语言战略的选择也发生过失误。2011年,我在东京的某大商业银行工作了一段时间。当时,一位部门领导渡边先生(化名)讲了自己的一段黑色经历。1990年代初,欧盟的《马斯特里赫特》条约签订,各国陆续公投,欧洲国家朝着欧元区的大道义无反顾的前行。

这时候,日本这家商业银行的做出战略判断,认为1999年欧元区即将建立,德国的法兰克福将成为欧洲央行的所在地——这些判断都没错,但是下面的判断现在看起来错的有一些离谱——并且,德语将成为欧洲央行的工作语言,法兰克福将可能超越伦敦,成为欧洲和全球的金融中心。基于这样一个判断,这家银行在内部选拔了优秀人才派去德国学德语,渡边先生也在这时候被派去了德国。“四年之后”,他说,“我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使用德语,就是用德语宣布,我们在德国的一家分行关闭”。此后,他卷起了对德国的回忆,又被派到了伦敦继续学习英语、在伦敦分行从事金融工作。

其实日本人早就应该明白,在国际场合,德语的处境不比日语强多少。一位在欧盟工作的德国人向我抱怨,“欧盟最常用的语言之一就是德语(他指欧盟的德国籍要员众多),但同时德语也是最不受待见的语言”。不过德国人的英语总归比日本人强多了。但不管怎么样,英语也是欧盟各种语言当中的“普通话”。即使英国脱欧,英语在欧盟当中的地位也难以撼动。

据说,在英国公投脱欧结果公布之后,欧洲议会宪法事务委员主席达努塔·许布纳就说:“英语是我们的官方语言,因为那是因为英国在欧盟,如果英国脱欧,那我们就不需要英语了。”

——但是事情没这么简单,看一看欧盟议会的大会议室就知道:欧盟有24种官方语言(为了体现各成员国的平等,欧盟成员国的全部24种语言均为官方语言),如果要从24种当中任选2种语言,就有276(24*23/2)种组合方式!如果每个同声传译室安排2名翻译,就需要552名翻译,开会的人可能都没有翻译多——这还只是小问题。

真正的问题是,同传预算将增加十几倍,而目前欧盟每年的各类翻译费用就已经达到好几亿欧元。另外,要找一个将马耳语翻译成英语的人还比较好找,但是要找一个将马耳他语翻译成爱尔兰盖尔语的人,那就麻烦了。

所以长期以来,欧盟将英语作为语言的“一般等价物”,如果有马耳他语发言,就先将它翻译成英语,然后其他翻译者再将英语转换成另外22种语言。这样一来,大会议厅只需要24个同声传译室就可以了。不过这也带来了另一个小问题,开会的人当中产生了语言“时差”——马耳他语的发言,当然一部分懂马耳他语的人先听懂,然后说英语的人听懂,然后再按照其他语言的翻译速度,大家以不同的“时差”收到信息。可以想象,如果一位发言者讲了一个笑话,那台下的笑声着将会如风吹麦浪、此起彼伏。即使是这样,也要感谢英语,虽然24个同传室也还是不少,但总是比276个好多了。

在议会辩论当中,这种语言的“时差”还可以忍受。但是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,这种“时差”就意味着巨大的交易风险,从而对外国投资者构成一道门槛,最终会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一道障碍。

金融市场甚至都无法忍受几十毫秒的时差。2010年,有媒体报道,为了实现金融数据传输时间从140毫秒缩短到88毫秒,日本和伦敦之间计划耗资13亿美元、穿过北冰洋铺设光纤专线。这还只是为了缩小52毫秒的时间差。

那么,语言在金融市场的“时差”是什么样呢?日本官方机构已经非常努力,但是一项政策的发布,一般也是日文版先发布,英文版要间隔数日或数个小时才发布。这对于不懂日语的国际金融投资者来说是灾难性的。此外,即使是同时发布日语、英语两个版本的政策公告,东方语系措辞之模糊、之婉约、之隐晦,在英语翻译当中也将面临重大的信息损耗、变形,甚至产成“意义的差异”(意差)。中国金融监管机构也面临同样的问题,甚至更有过之。

所幸的是,在东亚的大城市当中,中国人英语的平均水平还算不错,好过韩国,更强过日本。所以,如果说语言会对人民币国际化构成制约,但中国在这方面所受的制约,可能会比日本稍好一些。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,作为金融基础设施,我们的金融交易系统也在经历着国际化的升级。2015年10月上线的CIPS(人民币跨境交易支付系统),一方面是为了从CNAPS(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)当中独立出来,将国内业务与跨境业务进行分离,以便于识别和监管;另一方面,正是因为CNAPS系统使用的是中文,无法与国际通行的报文标准相衔接。

如果只有你一个人有电话,其他人都没有,那你也打不了电话,这就是网络性。不仅是电话,语言、全球生产网络、国际贸易体系、国际金融市场、国际货币体系,这些网络都具有网络性特点。英语作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,已经深深嵌入到了上述各个网络当中,尤其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交易语言已经有数百年,这种全球网络具有自我强化的活力。

而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、中国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过程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就是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网络的过程。在此过程中,中国需要不断减少语言的“时差”、“意差”。

当然,有时候这方面的功夫,可能还在语言之外。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徐奇渊

徐奇渊

97篇文章 2天前更新

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