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回顾过去四年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6年和2017年以去产能为工作重心,2018年和2019年则以去杠杆、防风险为首要任务。从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来看,去杠杆的色彩悄然淡出、暂告一段落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将转向“补短板、强弱项”。
 
去杠杆的工作取得关键进展、金融风险有效防控
 
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,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,全面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统筹推进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、保稳定。同时也指出,三大攻坚战取得了关键进展,金融风险有效防控,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,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。
 
2019年6月,在上海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中,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也曾表示,中国的宏观杠杆率高速增长势头已得到了初步遏制。根据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数据,2012年至2016年期间,中国实体经济的宏观杠杆率每年上升幅度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。2011年末,中国的宏观杠杆率为177.2%,2016年末,该杠杆率已经达到240.2%,5年间上升了63个百分点。2017年以来,这种势头得到了遏制,宏观杠杆率的上升明显趋于缓和。2019年3季度末,中国宏观杠杆率为251.2%,过去近3年间温和上升了11个百分点。
 
不过,我国宏观杠杆率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,而且在去杠杆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风险和问题,因此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: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,压实各方责任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去杠杆工作已经取得关键进展。当前,我们面临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,在此背景下,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未来的工作,应继续抓重点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
 
相较而言,去产能、去杠杆是做减法,而补短板则是做加法。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端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,这是有效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政策出发点。
 
经济工作中形成的四点重要认识
 
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“在工作中,我们形成一些重要认识”,具体分为四个方面:稳健把握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;加强全局观念;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;强化风险意识。这四方面的重要认识,是在过去工作中形成的,同时也将对未来的工作起到校正和指导作用。在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通稿中,很多内容、工作思路,都贯穿体现了这四个方面的重要认识。
 
其中的第一点最为重要。这一点强调,“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,增强微观主体活力,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”。这一认识,避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需求端宏观调控两者的绝对对立,并且将两者放在了辩证统一的框架当中。
 
经济工作会议同时指出,当下我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挑战,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。在此背景下,逆周期调节的宏观政策在整体上必然是扩张性的。同时,结合“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”的表述,这表明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转向做加法为主,从而与逆周期调节的宏观政策同向、一致发力。在此背景下,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抓重点、补短板、强弱项。
 
不过另一方面,第一点认识也强调,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的调节力度,增强微观主体活力,同时也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这表明,即使政策更加强调扩张性的逆周期调节,首先仍需要保持政策的稳健性,其次应更多结合供给侧改革,使得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更为有效、具有可持续性。
 
如何将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”?
 
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2020年的重点工作,其中在宏观调控部分具体提到: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要同消费、投资、就业、产业、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,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、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、民生建设、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,促进产业和消费“双升级”。
 
可见,先进制造、民生建设、基建设施等领域,这三个方面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端宏观调控的契合点。这些领域的投资,在短期将提振总需求、并带来乘数效应,在中长期将进一步形成有效供给、创造就业,并提升增长潜力。而这些领域的投资,需要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、产业政策、区域政策,以及消费和投资政策的共同协调、形成合力。这就提出了要求,需要同时认真领会四个重要认识中的其他方面,必须加强全局观念、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;以及通过改革破除障碍、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。
 
那么先进制造、民生建设、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,有哪些重点突破口?
 
其一,在先进制造业方面,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要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,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,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。同时,要健全体制机制,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先进制造业集群,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。
 
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有破有立。破的是去产能,淘汰过剩、落后、过载产能;立的是补短板,补先进制造业、补战略性产业的短板。很多传统产业领域曾经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,至今在某些产业领域这一问题也仍然存在,因此去产能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政策抓手。
 
而去产能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,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向“补短板、强弱项”的背景下,先进制造业将成为补短板的重要方向。尤其是在中美贸易冲突的背景下,尽管关税摩擦有缓和迹象,但科技领域、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卡脖子风险不容忽视。因此,不论是从发展阶段而言、而是从国际形势来看,发展战略性产业、鼓励先进制造业发展都刻不容缓。结合当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,这也将成为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、产业政策、区域政策的一个发力点。
 
其二,民生建设方面,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两方面思路。民生建设,不能光靠政府,也可以一部分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。一方面,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,注重普惠性、基础性、兜底性,做好关键时点、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。另一方面,又要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,更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。
 
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有,要稳定就业总量,改善就业结构,提升就业质量,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,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。要加快补齐民生短板,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。要兜住基本生活底线,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,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。
 
同时,还需要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,深化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,增强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,更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。
 
同时,民生建设也是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问题。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要重视解决好“一老一小”问题,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,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,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,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。从经济工作的全局来看,民生建设、民生保障工作的有力推进,也将有助于产业升级、消费升级。
 
其三,在基础设施方面,经济工作会议指出: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,加强战略性、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,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,稳步推进通信网络建设,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实施,加强市政管网、城市停车场、冷链物流等建设,加快农村公路、信息、水利等设施建设。
 
基础设施短板领域的建设,既离不开财政、货币政策支持,也需要与区域、产业政策形成合力。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多项区域发展战略。2020年1月3日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还具体强调了: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。其中生态环境基础设施、水利工程基础设施、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成为上述工作的重点内容。
 
总体来看,先进制造业、民生建设、基础设施三个重点领域的补短板、强弱项,符合新发展理念,有助于“解决各种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”,同时还能够“在供给、需求两个方面找到契合点”。一方面,这为总需求端的宏观调控给出了具体的抓手,另一方面,也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尤其是补短板问题的解决,形成高质量的供给能力。这些措施有助于“释放国内市场潜力”,也有助于同体制机制改革一道,“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”。
 
除了上述补短板措施之外,经济工作会议还特别着眼长远,强调“通过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”,并且提出了许多真抓实干的改革措施、开放举措。从政策的实施以及见效周期来看,这些改革政策可能将在中长期发挥更大的影响。而在2020年,前述补短板政策将有望更快对中国经济的运行轨迹产生影响。
 
本文已经发表于《中国外汇》
话题:



0

推荐

徐奇渊

徐奇渊

94篇文章 20天前更新

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

文章